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详细

走出误区,重新认识精神疾病

发布时间:2017-04-20 00:00

  走出误区,重新认识精神疾病 

  海南省农垦那大医院精神卫生防治院 

  主任医师于海亭 

  多年以来,大家对精神疾病似有“谈虎色变”的恐惧感。熟不知,精神或心理疾病与其他类疾病都是我们生命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种困难或者说是一种障碍。因其症状表现的方式不同,故人们对精神疾病产生了认识上的偏见而已。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化高速发展,心理和精神障碍发病率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走出认识的误区,正确认识精神或心理疾病。 

  误区一:精神疾病就是遗传性疾病 

  目前为止,对精神疾病的病因学认识尚存较大争议,大多研究证实,这类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所致,很难确定是哪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其中包括遗传与环境因素,心理素质与社会因素,生长环境与其他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家庭教育以及各种心理应激因素等。调查资料显示,无精神病家族史和有精神病家族史对比调查,后者患病率比前者高出10%左右。说明遗传因素是精神病发病的相对因素之一。所以,精神疾病不能列为遗传性疾病。 

  误区二:一朝精神病,终身精神病,精神疾病难以治愈,难以防范 

   人的精神活动是大脑高级神经功能活动,疲劳或过度紧张、剧烈的精神或身体创伤、化学物质或精神成瘾性物质均可导致精神错乱。由此看来,有以上的不良事件导致精神障碍表现都是可以预防的。即使目前无名确的发病诱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或生活习惯也是预防精神或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所以,精神疾病是可预防、可控制、可治愈的。 

  专家共识认为,患了精神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系统、规范的治疗。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制,已使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能获得临床治愈,一部分可得到彻底治愈。关键在于坚持合理、长期、规范药物治疗和家庭社会康复,就像其他慢性病一样,不能随意减药或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完成全部治疗过程。 

  误区三: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会成瘾,不能长期服用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患病就需药物治疗,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医生用药会考虑对病人的利弊,并要求患者定期化验、体检,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医生。大多的精神疾病是慢性病程,即使症状完全消除,也需巩固治疗数月至数年,以防复发。抗精神病药物并不是成瘾性药物,只是不能突然停药,突然停药会引起撤药反应或病情复发。成瘾性药物已被国家严格管理,是不能随便用的。治疗精神疾病的二类管理药品也必须在精神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误区四:心理障碍就是精神病 

  心理障碍和精神病是有一定区别的。人们非常熟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并不知道偏执性精神病,这些精神病就有别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与一些严重而持久的心理障碍是密切相关的。狭义的是指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患病后会损伤社会功能和学习、工作、生活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疾病认识方面的偏见和歧视,很多心理障碍的患者不敢大胆走进精神病专科医院,怕被人戴上精神病的”帽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生中都可能发生心理障碍或者是短暂的精神障碍,如一过性的、旅途性的、心理应激或生物化学性的短暂精神障碍。这些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是有严格区分的。 

  误区五:身体不舒服与心理、精神没关系,忌讳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虽是社会文明的今天,医学科学业已发达到如此的地步,但人们对心理与身体统一性的认识还相差甚远。不仅是生理功能紊乱会导致精神疾病,心理和精神功能的紊乱同样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躯体不适症状。心理学机制认为,某些身体的痛苦,是一种躯体的表述或转化,是一种无言的对内心矛盾冲突的倾诉。请人们不可忽略此种现象,如遇到查无实质性病变,久治不效的身体不适,请大胆走进精神医学科,或许在那里能找到答案。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走出误区,重新认识精神疾病
预约挂号 出诊安排 医院位置 住院指南 就诊指南 医保须知 院务公开意见箱
微信公众号
网站纠错